杜甫 [唐代]

杜甫(712年2月12日 [1]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家族出于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后裔。家族自襄阳徙居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5]。杜甫对他显赫的先世有描述,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诗篇留下[6]。
杜甫自称为晋朝当阳侯杜预的“十三叶孙”(参见祭远祖当阳君文)。传世文献对杜预之后世系有分歧,《元和姓纂·卷六·杜》称他为杜预“少子”杜耽之后。《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四·杜》称他为杜预“幼子”杜尹之后。岑仲勉考证杜甫为杜耽之后,且为杜预十四世孙[7]。胡可先根据杜甫叔父杜并墓志所记载的先祖及相关,认为杜耽之说的杜甫世系,在杜乾光几世之前缺失一世,排列如下[8]:
十二世祖:杜预
十一世祖:杜耽
十世祖:杜顾
九世祖:杜逊(迁居襄阳)
八世祖:杜鲁
七世祖:杜乾光,齐司徒右长史。
六世祖:杜渐,梁边城太守。
五世祖:杜叔毗,北周硖州刺史。
高祖:杜鱼石,隋朝河内郡(怀州)司功、获嘉县令。
曾祖:杜依艺,唐朝雍州司法、洛州巩县令。
祖父:杜审言,洛州洛阳县丞、吉州司户参军、膳部员外郎。
杜甫的外祖父母均为李唐皇室之后,杜甫外祖父之母是唐高祖之外孙女。杜甫外祖母之父是唐太宗与韦贵妃之孙;杜甫外祖母之母是唐太宗与韦贵妃之外孙女。
作品
书籍
诗词
- 八阵图
-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盌
- 三绝句 其一 楸花
- 三绝句 其二 鸬鹚
- 三绝句 其三 春笋
-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
-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荅二绝 其一
-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荅二绝 其二
- 书堂饮既夜复邀李尚书下马月下赋绝句
-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 少年行
- 少年行二首 其一
- 少年行二首 其二
- 王录事许脩草堂赀不到聊小诘
- 句
- 归雁
-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
- 存殁口号二首 其一
- 存殁口号二首 其二
- 戏为六绝句 其一
- 戏为六绝句 其二
- 戏为六绝句 其三
- 戏为六绝句 其四
- 戏为六绝句 其五
- 戏为六绝句 其六
- 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 其一
- 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 其二
- 江南逢李龟年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一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二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三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四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五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六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其七
- 即事
- 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
- 李司马桥了承高使君自成都回
-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
- 奉和严大夫军城早秋
- 官池春雁二首 其一
- 官池春雁二首 其二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一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二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三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四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五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六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七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八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九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十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十一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其十二
- 武侯庙
- 画像题诗
- 贫交行
- 复愁十二首 其一
- 复愁十二首 其二
- 复愁十二首 其三
- 复愁十二首 其四
- 复愁十二首 其五
- 复愁十二首 其六
- 复愁十二首 其七
- 复愁十二首 其八
- 复愁十二首 其九
- 复愁十二首 其十
- 复愁十二首 其十一
- 复愁十二首 其十二
- 绝句
- 绝句三首 其一
- 绝句三首 其二
- 绝句三首 其三
- 绝句二首 其一
- 绝句二首 其二
- 绝句六首 其一
- 绝句六首 其二
- 绝句六首 其三
- 绝句六首 其四
- 绝句六首 其五
- 绝句六首 其六
- 绝句四首 其一
- 绝句四首 其二
- 绝句四首 其三
- 绝句四首 其四
-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一
- 绝句漫兴九首 其二
-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三
- 绝句漫兴九首 其四
- 绝句漫兴九首 其五
- 绝句漫兴九首 其六
- 绝句漫兴九首 其七
- 绝句漫兴九首 其八
- 绝句漫兴九首 其九
- 荅杨梓州
- 荅郑十七郎一绝
- 重赠郑鍊
- 得房公池鹅
- 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
- 黄河二首 其一
- 黄河二首 其二
-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一
-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二
-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三
-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四
-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其五
- 惠义寺园送辛员外
- 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 解闷十二首 其一
- 解闷十二首 其二
- 解闷十二首 其三
- 解闷十二首 其四
- 解闷十二首 其五
- 解闷十二首 其六
- 解闷十二首 其七
- 解闷十二首 其八
- 解闷十二首 其九
- 解闷十二首 其十
- 解闷十二首 其十一
- 解闷十二首 其十二
- 阙题
- 漫成一绝
- 赠李白
- 赠花卿
- 夔州歌十绝句 其一
-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二
- 夔州歌十绝句 其三
- 夔州歌十绝句 其四
- 夔州歌十绝句 其五
- 夔州歌十绝句 其六
- 夔州歌十绝句 其七
- 夔州歌十绝句 其八
- 夔州歌十绝句 其九
- 夔州歌十绝句 其十
- 一百五日夜对月
- 一室
-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其一
-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其二
- 九日五首 其一
- 九日五首 其二
- 九日五首 其三
- 九日曲江
- 九日杨奉化会白水崔明府
- 九日奉寄严大夫
- 九日诸人集于林
- 九日登梓州城
- 九日登梓州城
- 九日蓝田崔氏庄
-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 人日二首 其一
- 人日二首 其二
- 入乔口
- 入宅三首 其一
- 入宅三首 其二
- 入宅三首 其三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二
- 十七夜对月
- 十二月一日三首 其一
- 十二月一日三首 其二
- 十二月一日三首 其三
- 十六夜玩月
- 十月一日
- 卜居
- 又示两儿
- 又作此奉卫公
- 又呈吴郎
- 又送
- 又雪
- 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
- 上牛头寺
- 上白帝城
- 上兜率寺
-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 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
- 久客
- 夕烽
- 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
- 子规
- 小至
- 小园
- 小寒食舟中作
- 山寺
- 山馆
- 巳上人茅斋
- 广州段功曹到得杨五长史谭书功曹却归聊寄此诗
- 不见
- 不归
- 不离西阁二首 其一
- 不离西阁二首 其二
- 不寐
- 中夜
- 中宵
- 为农
- 云
- 云山
- 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 从人觅小胡孙许寄
-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其一
-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其二
- 元日寄韦氏妹
- 公安县怀古
-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
- 刈稻了咏怀
- 历历
- 双枫浦
- 双燕
- 天末忆李白
- 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累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数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
- 天河
- 巴西驿亭观江涨又呈窦使君
-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 其一
-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 其二
- 巴西闻收宫阙送班司马入京
- 忆幼子
- 忆弟二首 其一
- 忆弟二首 其二
- 忆郑南玭
- 日暮
- 日暮
- 月
- 月
- 月三首 其一
- 月三首 其二
- 月三首 其三
- 月夜
- 月夜忆舍弟
- 月圆
- 水槛遣心二首 其一
- 水槛遣心二首 其二
- 王十七侍御抡许携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
-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
- 王十五前阁会
- 王命
-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
-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鶱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 其一
-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鶱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 其二
- 见萤火
- 长江二首 其一
- 长江二首 其二
- 长吟
- 长沙送李十一
- 东屯北崦
- 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
- 东楼
- 冬日有怀李白
- 冬至
- 冬深
- 出郭
- 北邻
- 去蜀
- 发潭州
- 可惜
- 台上
- 对雨
- 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
- 对雪
- 对雪
- 归
- 归来
- 归梦
- 归雁
- 归雁二首 其一
- 归雁二首 其二
- 归燕
-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 汉州王大录事宅作
- 玉台观
- 玉台观
- 玉腕骝
- 甘园
- 田舍
- 白小
- 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 白帝城楼
- 白帝楼
- 白盐山
- 白露
- 石镜
- 示侄佐
- 示獠奴阿段
- 立春
- 龙门
- 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
- 后游
- 向夕
- 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 地隅
- 多病执热奉怀李尚书
- 宇文晁尚书之甥崔彧司业之孙尚书之子重泛郑监前湖
- 岁暮
-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其一
-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其二
- 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
-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其一
-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其二
-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其三
- 收京
- 收京三首 其一
- 收京三首 其二
- 收京三首 其三
- 早花
- 早起
- 曲江二首 其一
- 曲江二首 其二
- 曲江对雨
- 曲江对酒
-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 有叹
- 有客
- 有感五首 其一
- 有感五首 其二
- 有感五首 其三
- 有感五首 其四
- 有感五首 其五
- 江上
-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江月
- 江头五咏 其四 花鸭
- 江头五咏 其二 栀子
- 江头五咏 其三 鸂鶒
- 江边星月二首 其一
- 江边星月二首 其二
- 江村
- 江亭
- 江亭王阆州筵饯萧遂州
- 江亭送眉州辛别驾升之
- 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
- 江涨
- 江涨
- 江陵节度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
- 江梅
- 百舌
- 老病
- 耳聋
-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 其一
-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 其二
-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 其三
-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其一
-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其二
-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其三
-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其四
-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其一
-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其二
-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 舟中
- 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
- 舟月对驿近寺
- 舟泛洞庭
- 舟前小鹅儿
- 行次盐亭县卿题四韵奉简严遂州蓬州两使君咨议诸昆季
- 西山三首 其一
- 西山三首 其二
- 西山三首 其三
- 西郊
- 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 西阁口号
- 西阁夜
- 西阁雨望
-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其一
-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其二
- 观兵
-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其一
-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其二
-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其三
- 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 过南邻朱山人水亭
- 过客相寻
-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其一
-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其二
- 严中丞枉驾见过
- 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
-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 严郑公宅同咏竹
- 严郑公阶下新松
- 佐还山后寄三首 其一
- 佐还山后寄三首 其二
- 佐还山后寄三首 其三
- 初月
- 初冬
- 别房太尉墓
- 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
- 别常徵君
- 即事
- 即事
- 即事
- 吹笛
- 吾宗
- 巫山县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别兼诸公携酒乐相送率题小诗留于屋壁,
- 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 怀旧
- 怀锦水居止二首 其一
- 怀锦水居止二首 其二
- 怀灞上游
- 更题
- 李盐铁二首
- 李监宅
- 村夜
- 村雨
- 杜位宅守岁
- 泛江
- 泛江送客
- 泛江送魏十八仓曹还京因寄岑中允参范郎中季明
- 社日两篇 其一
- 社日两篇 其二
- 花底
- 返照
- 返照
- 进艇
- 远游
- 闷
- 鸡
- 凭孟仓曹将书觅土娄旧庄
- 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
-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
-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
-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
- 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 咏怀古迹五首 其四
-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
- 垂白
- 夜
- 夜
- 夜二首 其一
- 夜二首 其二
- 夜雨
- 夜宴左氏庄
- 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
- 奉使崔都水翁下峡
-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 奉待严大夫
-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 奉荅岑参补阙见赠
- 奉送十七舅下邵桂
- 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
-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
- 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佐
-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其一
-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其二
- 奉寄别马巴州
- 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 其一
- 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 其二
- 奉寄高常侍
- 奉寄章十侍御
- 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 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
- 奉赠王中允
- 奉赠严八阁老
- 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
- 孟氏
- 孟冬
- 季秋江村
-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其一
-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其二
-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其三
-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 孤雁
- 官定后戏赠
-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
- 废畦
- 征夫
- 房兵曹胡马诗
- 所思
- 所思
- 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其一
- 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其二
- 拨闷
- 放船
- 放船
- 泊岳阳城下
- 泊松滋江亭
- 玩月呈汉中王
- 画鹰
- 空囊
- 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
-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 其一
-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 其二
-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其一
-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其二
-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其三
- 苦竹
- 范二员外邈吴十侍御郁特枉驾阙展待聊寄此
-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其一
-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其二
- 雨
- 雨
- 雨
- 雨不绝
- 雨四首 其一
- 雨四首 其二
- 雨四首 其三
- 雨四首 其四
- 雨晴
- 促织
- 南邻
- 南征
- 南楚
- 城上
- 城西陂泛舟
- 客至
- 客夜
- 客亭
-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一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二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三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四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五
-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 将晓二首 其一
- 将晓二首 其二
- 屏迹三首 其一
- 屏迹三首 其二
- 屏迹三首 其三
- 峡口二首 其一
- 峡口二首 其二
- 峡隘
- 庭草
- 恨别
-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其一
-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其二
-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其三
- 春日忆李白
- 春日江村五首 其一
- 春日江村五首 其二
- 春日江村五首 其三
- 春日江村五首 其四
- 春日江村五首 其五
-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其一
-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其二
- 春水
- 春远
- 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
- 春夜喜雨
- 春宿左省
- 春望
- 柳边
- 树间
- 洛阳
- 洞房
- 独立
- 独坐
- 独坐二首 其一
- 独坐二首 其二
- 独酌
- 独酌成诗
- 畏人
- 祠南夕望
- 禹庙
- 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其一
-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其二
-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其三
- 秋兴八首 其一
- 秋兴八首 其二
- 秋兴八首 其三
- 秋兴八首 其四
- 秋兴八首 其五
- 秋兴八首 其六
- 秋兴八首 其七
- 秋兴八首 其八
- 秋尽
- 秋峡
- 秋清
- 秋笛
- 秋野五首 其一
- 秋野五首 其二
- 秋野五首 其三
- 秋野五首 其四
- 秋野五首 其五
- 竖子至
- 草阁
- 草堂即事
- 览物
- 览镜呈柏中丞
- 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 送人从军
- 送十五弟侍御使蜀
- 送元二适江左
-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 送王十六判官
- 送王侍御往东川放生池祖席
- 送韦书记赴安西
- 送韦郎司直归成都
- 送司马入京
- 送田四弟将军将夔州柏中丞命起居江陵节度阳城郡王卫公幕
- 送何侍御归朝
- 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
-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 送李卿哗
- 送灵州李判官
- 送远
- 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
- 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 其一
- 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 其二
- 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 其三
-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 送段功曹归广州
- 送赵十七明府之县
- 送贾阁老出汝州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 送窦九归成都
- 送路六侍御入朝
- 送裴二虬作尉永嘉
- 送裴五赴东川
- 送鲜于万州迁巴州
- 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 重过何氏五首 其一
- 重过何氏五首 其二
- 重过何氏五首 其三
- 重过何氏五首 其四
- 重过何氏五首 其五
- 重简王明府
- 重题
- 重题郑氏东亭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闻高常侍亡
- 闻斛斯六官未归
-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
- 阁夜
-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 除架
- 鸥
- 乘雨入行军六弟宅
- 倚杖
- 倦夜
- 哭严仆射归榇
- 哭李常侍峄二首 其一
- 哭李常侍峄二首 其二
- 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
- 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其一
- 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其二
- 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 宴忠州使君侄宅
- 宴胡侍御书堂
- 宾至
- 徐九少尹见过
- 徐步
- 恶树
- 捣衣
- 旅夜书怀
- 晓望
- 晓望白帝城盐山
- 热三首 其一
- 热三首 其二
- 热三首 其三
- 留别公安太易沙门
-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
- 病马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一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二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三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四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五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六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七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八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九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一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二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三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四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五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六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七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八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十九
- 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二十
- 能画
- 诸将五首 其一
- 诸将五首 其二
- 诸将五首 其三
- 诸将五首 其四
- 诸将五首 其五
-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 其一
-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 其二
-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 其三
- 逢唐兴刘主簿弟
- 郪城西原送李判官兄武判官弟赴成都府
- 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 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
-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 其一
-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 其二
- 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
-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 其一
-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 其二
- 陪李金吾花下饮
- 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一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二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三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四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五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六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七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八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九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其十
-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 其一
-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 其二
-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其一
-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其二
-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 骊山
- 高楠
- 堂成
- 宿白沙驿
- 宿江边阁
- 宿府
- 宿昔
- 宿青草湖
- 宿赞公房
- 寄邛州崔录事
- 寄杜位
- 寄杨五桂州谭
- 寄贺兰铦
- 寄高三十五书记
- 寄高三十五詹事
- 寄高适
- 寄常徵君
- 寄赠王十将军承俊
- 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怯出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 崔驸马山亭宴集
- 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
- 得弟消息二首 其一
- 得弟消息二首 其二
- 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
- 得舍弟消息
- 晚
- 晚出左掖
- 晚行口号
-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
- 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
- 晚晴
- 晚晴
- 晚晴吴郎见过北舍
- 晨雨
- 望牛头寺
- 望兜率寺
- 梅雨
- 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
-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
- 移居夔州郭
- 章梓州水亭
- 章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
-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其一
-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其二
-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 萤火
- 谒真谛寺禅师
- 野人送朱樱
- 野老
- 野望
- 野望
- 野望
- 野望
- 铜官渚守风
- 随章留后新亭会送诸君
- 黄鱼
-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其一
-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其二
- 喜达行在所三首 其一
- 喜达行在所三首 其二
- 喜达行在所三首 其三
- 喜雨
- 寒食
- 寒食夜苏二宅
- 寓目
- 悲秋
-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
- 提封
- 散愁二首 其一
- 散愁二首 其二
- 敬简王明府
- 晴二首 其一
- 晴二首 其二
- 暂如临邑至㟙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
- 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 朝二首 其一
- 朝二首 其二
- 朝雨
- 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
- 渡江
- 游子
- 游修觉寺
- 湘夫人祠
- 琴台
- 登牛头山亭子
- 登白马潭
- 登兖州城楼
- 登岳阳楼
- 登高
- 登楼
- 紫宸殿退朝口号
- 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
- 腊日
- 落日
- 愁坐
- 摇落
- 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 其一
- 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 其二
- 溪上
- 滟滪堆
- 猿
- 简吴郎司法
- 蒹葭
- 蜀相
- 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员外绾
- 遣兴
- 遣兴五首 其四
- 遣忧
- 遣怀
-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 遣愤
- 遣愁
- 遣意二首 其一
- 遣意二首 其二
- 酬韦韶州见寄
- 酬孟云卿
- 酬郭十五受判官
- 酬高使君相赠
- 雷
- 麂
- 暝
- 暮春陪李尚书李中丞过郑监湖亭泛舟
-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其一
-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其二
-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其三
-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其四
-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其五
-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 暮寒
-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
- 漫成二首 其一
- 漫成二首 其二
- 端午日赐衣
- 滕王亭子
- 潭州送韦员外牧韶州
-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 蕃剑
- 题玄武禅师屋壁
- 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一
- 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二
-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 题郑县亭子
-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其一
-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其二
- 题省中院壁
- 题桃树
- 题郪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
- 题新津北桥楼
- 燕子来舟中作
- 薄游
- 薄暮
- 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
- 赠韦七赞善
- 赠韦赞善别
- 赠田九判官
- 赠毕四
- 赠别何邕
- 赠别郑鍊赴襄阳
- 赠陈二补阙
- 赠高式颜
-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
- 避地
- 鹦鹉
- 魏十四侍御就弊庐相别
- 瞿唐怀古
- 瞿塘两崖
- 覆舟二首 其一
- 覆舟二首 其二
- 警急
- 瀼西寒望
- 斗鸡
- 九日五首 其四
- 又示宗武
- 上韦左相二十韵
- 上白帝城二首 其一
- 上白帝城二首 其二
- 与严二郎奉礼别
-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 千秋节有感二首 其一
- 千秋节有感二首 其二
-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其一
-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其二
-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其三
-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其四
- 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
- 元日示宗武
- 天池
- 太岁日
-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 东屯月夜
-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 北风
- 立秋雨院中有作
- 伤春五首 其一
- 伤春五首 其二
- 伤春五首 其三
- 伤春五首 其四
- 伤春五首 其五
- 伤秋
- 同豆卢峰知字韵
- 回棹
- 江陵望幸
-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
- 行次昭陵
- 西阁二首 其一
- 西阁二首 其二
- 过南岳入洞庭湖
- 别苏徯
-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 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
- 远怀舍弟颖观等
- 到村
- 奉汉中王手札
- 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
-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
-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 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
-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
-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 奉送苏州李二十五长史丈之任
- 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
-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
- 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 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
- 奉赠卢五丈参谋
- 奉赠萧二十使君
- 宗武生日
- 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
- 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
-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 南极
- 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
- 春归
- 柳司马至
-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 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合却赴通州主簿前阆州贤子余与主簿平章郑氏女子垂欲纳郑氏伯父京书至女子已前许他族亲事遂停
- 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
-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
-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
-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
- 送覃二判官
-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 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
- 重经昭陵
- 重送刘十弟判官
- 哭王彭州抡
- 哭韦大夫之晋
-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 哭李尚书
- 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
- 诸葛庙
- 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
-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 陪诸公上白帝城宴越公堂之作
- 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 偶题
- 寄从孙崇简
- 寄韦有夏郎中
-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
-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
-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 寄董卿嘉荣十韵
- 得家书
- 清明二首 其一
- 清明二首 其二
- 移居公安敬赠卫大郎
- 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正月中旬定出三峡
- 谒先主庙
-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 寒雨朝行视园树
- 敬赠郑谏议十韵
- 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
- 登舟将适汉阳
- 槐叶冷淘
- 遣兴
- 遣闷
-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 弊庐遣兴奉寄严公
-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 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 题郑十八著作虔
-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
- 赠虞十五司马
- 赠裴南部闻袁判官自来欲有按问
- 赠翰林张四学士
-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
- 九日
- 九日寄岑参
- 九成宫
- 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
- 入衡州
- 八哀诗 其八 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 八哀诗 其二 故司徒李公光弼
- 八哀诗 其六 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
- 八哀诗 其七 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
- 八哀诗 其四 赠太子师汝阳郡王琎
- 八哀诗 其一 赠司空王公思礼
- 八哀诗 其三 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 八哀诗 其五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 卜居
- 又上后园山脚
- 又观打鱼
- 万丈潭
- 丈人山
-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 三绝句 其一
- 三绝句 其二
- 三绝句 其三
- 三韵三篇 其一
- 三韵三篇 其二
- 三韵三篇 其三
- 上水遣怀
- 上后园山脚
-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 义鹘
- 大麦行
- 大雨
- 大觉高僧兰若
- 山寺
- 飞仙阁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五盘
- 今夕行
- 凤凰台
- 天边行
- 天育骠骑歌
-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 太平寺泉眼
- 巴山
- 引水
- 忆昔二首 其一
- 忆昔二首 其二
- 忆昔行
- 无家别
- 木皮岭
- 水会渡
- 水阁朝霁奉简严云安
-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
- 水槛
- 火
- 王兵马使二角鹰
-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 乐游园歌
- 写怀二首 其一
- 写怀二首 其二
-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 冬狩行
- 北风
- 北征
- 去矣行
- 去秋行
- 发刘郎浦
- 发同谷县
- 发秦州
- 发阆中
- 古柏行
- 可叹
- 叹庭前甘菊花
- 四松
-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 玉华宫
- 甘林
- 白马
-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 白丝行
- 白凫行
- 白沙渡
- 白帝
- 白帝城最高楼
- 石文诗
- 石匮阁
- 石研诗
- 石笋行
- 石龛
- 石犀行
- 石壕吏
- 示从孙济
- 立秋后题
- 龙门阁
- 龙门镇
- 光禄坂行
- 同元使君舂陵行
- 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
-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后出塞五首 其一
- 后出塞五首 其二
- 后出塞五首 其三
- 后出塞五首 其四
- 后出塞五首 其五
- 后苦寒行二首 其一
- 后苦寒行二首 其二
- 壮游
- 岁晏行
- 戏为双松图歌
- 戏作花卿歌
- 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
- 戏题画山水图歌
- 戏赠友二首 其一
- 戏赠友二首 其二
-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 成都府
- 扬旗
- 早发
-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 早行
-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 曲江三章章五句 其一
- 曲江三章章五句 其二
- 曲江三章章五句 其三
-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 朱凤行
- 次空灵岸
- 次晚洲
- 江头五咏 其一 丁香
- 江汉
- 江雨有怀郑典设
- 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
- 百忧集行
- 自平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至后
- 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
- 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诸公
-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其一
-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其二
- 西阁曝日
-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观打鱼歌
-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 负薪行
- 过津口
- 过郭代公故宅
-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 严氏溪放歌行
- 杂曲歌辞 丽人行
- 江头五咏 其五 丽春
- 兵车行
- 别张十三建封
- 别李义
-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 别董颋
- 别蔡十四著作
- 别赞上人
- 君不见简苏徯
- 听杨氏歌
- 呀鹘行
- 园
- 园人送瓜
- 园官送茶
- 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 折槛行
- 李鄠县丈人胡马行
- 李潮八分小篆歌
- 杜鹃
- 杜鹃行
- 杜鹃行
- 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
- 沙苑行
- 泛溪
- 狂夫
- 狂歌行赠四兄
- 狄明府
- 羌村 其一
- 羌村 其二
- 羌村 其三
-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 赤甲
- 赤谷
- 赤谷西崦人家
- 赤霄行
- 近闻
- 远游
- 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
- 陈拾遗故宅
- 饮中八仙歌
- 驱竖子摘苍耳
- 佳人
-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 咏怀二首 其一
- 咏怀二首 其二
- 垂老别
- 夜归
-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
- 夜闻觱篥
-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
-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 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 奉赠李八丈判官
-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 建都十二韵
- 往在
- 昔游
- 昔游
- 法镜寺
- 泥功山
- 画鹘行
- 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徵士
- 苦战行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虎牙行
- 诣徐卿觅果栽
- 述古三首 其一
- 述古三首 其二
- 述古三首 其三
- 述怀一首
- 郑典设自施州归
- 郑驸马宅宴洞中
- 雨
- 雨
- 雨
- 雨二首 其一
- 雨二首 其二
- 雨过苏端
- 雨晴
- 青丝
- 青阳峡
- 信行远修水筒
- 前出塞九首 其一
- 前出塞九首 其二
- 前出塞九首 其三
- 前出塞九首 其四
- 前出塞九首 其五
- 前出塞九首 其六
- 前出塞九首 其七
- 前出塞九首 其八
- 前出塞九首 其九
- 前苦寒行二首 其一
- 前苦寒行二首 其二
- 剑门
- 南池
- 哀王孙
- 哀江头
- 复阴
- 姜楚公画角鹰歌
- 客从
- 客旧馆
- 客居
- 客堂
-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 幽人
- 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
- 春水生二绝 其一
- 春水生二绝 其二
- 昼梦
- 枯棕
- 枯楠
- 柏学士茅屋
-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 洗兵马
- 牵牛织女
- 相逢歌赠严二别驾
- 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
-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 秋风二首 其一
- 秋风二首 其二
- 秋行官张请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
- 秋雨叹三首 其一
- 秋雨叹三首 其二
- 秋雨叹三首 其三
- 种莴苣
-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 草堂
- 览柏中允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
- 贻华阳柳少府
- 贻阮隐居
-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禦判官
-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
-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
- 送高三十五书记
-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
-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 逃难
- 除草
- 夏日叹
- 夏日李公见访
- 夏夜叹
- 徐卿二子歌
- 徒步归行
- 晓发公安
- 柴门
-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 桔柏渡
-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 海棕行
- 留花门
-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 病柏
- 病橘
- 盐井
- 破船
-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 积草岭
- 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 莫相疑行
- 蚕谷行
- 课伐木
-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 铁堂峡
- 阆山歌
- 阆水歌
- 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得昏字
-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
- 高都护骢马行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一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二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三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四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五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六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其七
- 宿花石戍
- 宿青溪驿奉怀张员外十五兄之绪
- 宿凿石浦
- 寄岑嘉州
- 寄杜位
- 寄柏学士林居
- 寄韩谏议
- 寄裴施州
- 寄题江外草堂
- 寄薛三郎中
- 寄赞上人
- 崔氏东山草堂
- 得舍弟消息
- 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
- 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 晚晴
- 晚登瀼上堂
- 晦日寻崔戢李封
- 望岳
- 望岳
- 望岳
- 梦李白二首 其一
- 梦李白二首 其二
- 清明
- 渔阳
- 营屋
- 谒文公上方
- 野望因过常少仙
- 铜瓶
-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 鹿头山
- 黄草
- 喜雨
- 喜晴
- 寒硖
- 彭衙行
- 悲陈陶
- 悲青坂
-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
- 最能行
- 棕拂子
- 游龙门奉先寺
- 渼陂行
- 渼陂西南台
- 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
- 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
- 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
-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 覃山人隐居
- 越王楼歌
- 偪仄行赠毕曜
- 释闷
- 催宗文树鸡栅
- 塞芦子
- 愁
- 新安吏
- 新婚别
- 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
-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 楼上
-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
- 溪涨
- 滟滪
- 缚鸡行
- 解忧
- 遣兴三首 其一
- 遣兴三首 其二
- 遣兴三首 其三
- 遣兴五首 其一
- 遣兴五首 其一
- 遣兴五首 其一
- 遣兴五首 其二
- 遣兴五首 其二
- 遣兴五首 其二
- 遣兴五首 其三
- 遣兴五首 其三
- 遣兴五首 其三
- 遣兴五首 其四
- 遣兴五首 其四
- 遣兴五首 其五
- 遣兴五首 其五
- 遣兴五首 其五
- 遣怀
- 遣遇
- 锦树行
- 雷
- 暮归
- 暮春
- 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
- 瘦马行
-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 潼关吏
- 骢马行
-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 醉时歌
- 醉歌行
- 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
-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 题壁画马歌
-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
- 赠卫八处士
- 赠比部萧郎中十兄
-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 赠韦左丞丈
- 赠别贺兰铦
- 赠李十五丈别
- 赠李白
- 赠苏四徯
- 赠郑十八贲
- 赠蜀僧闾丘师兄
- 魏将军歌
- 夔府书怀四十韵
- 句
- 句
- 阆中行
- 题张氏隐居二首 其二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 重过何氏五首
-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 喜达行在所三首
- 收京三首
- 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
- 得弟消息二首
- 忆弟二首
- 秦州杂诗二十首
-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 佐还山后寄三首
- 散愁二首
- 遣意二首
- 漫成二首
-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 其二
-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 江头五咏 其二 栀子
- 江头五咏 丁香
- 水槛遣心二首
- 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 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
- 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 有感五首
- 西山三首
- 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二首
- 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州山行三首
-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 春日江村五首
- 长江二首
- 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 将晓二首
- 怀锦水居止二首
- 不离西阁二首
- 入宅三首
-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
- 秋野五首
-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三首
-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 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 峡口二首
- 覆舟二首
- 独坐二首
- 晴二首
- 月三首
- 热三首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 雨四首
- 朝二首
- 夜二首
- 社日两篇
- 九日五首 其二
-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
-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
-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 奉寄李十五秘书二首
- 人日二首
- 江边星月二首
- 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 哭李常侍峄二首
- 归雁二首
-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
- 曲江二首
- 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 十二月一日三首
- 秋兴八首
- 咏怀古迹五首
- 诸将五首
-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恐腊后春生鶱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
- 绝句二首
- 绝句六首
- 复愁十二首
- 绝句三首
- 三绝句 楸花
- 戏为六绝句
- 官池春雁二首
-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荅二绝
- 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
- 绝句四首
- 三绝句
-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 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
- 存殁口号二首
-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其二
- 伤春五首
- 西阁二首
- 上白帝城二首
- 千秋节有感二首
- 清明二首
- 秋雨叹三首
- 曲江三章章五句
- 羌村
- 遣兴三首
-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 梦李白二首
- 遣兴五首
- 遣兴五首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 戏赠友二首
- 述古三首
- 忆昔二首
- 三韵三篇
- 雨二首
- 八哀诗 赠司空王公思礼
- 写怀二首
- 秋风二首
- 后苦寒行二首
- 咏怀二首
- 春水生二绝
- 绝句漫兴九首
-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 屏迹三首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 黄河二首
- 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
- 夔州歌十绝句
- 解闷十二首
- 遣兴五首
- 前出塞九首
- 后出塞五首
- 前苦寒行二首
- 少年行二首
好书推荐

钦定皇朝通志
一百二十六卷。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修。又名《清朝通志》。是书共分二十略,计有“氏族略”十卷,“六书略”三卷,“七音略”四卷,“天文略”六卷,“地理略”八卷,“都邑略”四卷,“礼略”十二卷,“谥法略”八卷,“器服略” 六卷,“乐略”二卷,“职官略”八卷,“选举略”三卷,“刑法略”六卷,“食货略”十六卷,“艺文略”八卷,“校雠略”八卷,“图谱略”二卷,“金石略”七卷,“灾祥略”三卷,“昆虫草木略”二卷。卷首有“凡例”十二则。宋代郑樵曾撰《通志》二百卷,分帝纪、皇后列传、年谱、谱略、列传等目,记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又有清代三通馆奉敕所修《续通志》,门类沿袭《通志》,记事上接《通志》,止于明代。是志则上起清太祖天命元年 (1616),止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 (1785),不但体例与《通志》、《续通志》相比,省去本纪、列传、世家、年谱,而且细目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删简和增补。如“都邑略”,《通志》载四裔,是志仅载清统治区域;谥略”,《通志》分为三等二百又十品,是志仅录尊谥与赐谥;“金石略”,《通志》分载泉币、钟鼎彝器款识和诸家碑刻,是志只收御定诸帖及奉敕石刻;“天文略”,是志细述历数、仪象,比《通志》全面,“地理略”,是志备载各地河流,比《通志》详细,“六书略”,是志则记有满蒙回等多种文字,“七音略”,以汉满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谱。当然是志的价值不能与《通志》相比,但其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情况,内容还是比较丰富,不失为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是志记事起止年代与《清朝通典》相同,两书相较,内容多有重复之处,作用与价值也大体相仿。是志最常用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是志影印精装一册。
佚名
屈原研究
清末民初梁启超(1873—1929)撰。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有《饮冰室合集》已著录。在楚辞研究方面,他首先运用进步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把楚辞作为形象反映生活的纯文学作品,在当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是书为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文哲学会讲学时的讲稿。全书共七节。第一节略考屈原的历史及其游踪。第二节论楚辞产生的背景,略论战国时期楚国华夏文化的组成及楚文化的特点,南北文化的融合,这些是产生楚辞的渊源。第三节分析屈原的思想感情,指出高尚理想与热烈情感之间的矛盾。第四节叙述屈原的政治斗争情况。第五节专论屈原的同情心。第六节讲对同情心刺激最烈者莫如祖国,故屈原终不忍去国,终至自杀。第七节论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评价甚高。有《饮冰室合集》本载第三十九卷,第十四册。
梁启超
潘司空奏疏
七卷。明潘季驯撰。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 (今湖州)人。明代水利家。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嘉靖四十四年(1566),总理河道。隆庆五年(1571),主持堵塞邳州、睢宁黄河决口,并于万历初期主持治理黄淮两河,修筑水利工事,成效卓著。后潘季驯进为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张居正死后,以“党庇居正”为罪名落职为民。万历十六年 (1588)再次起用为河道总督,又加工部尚书。潘季驯奉命治河,先后达二十七年,卓有成效。他著有《两河管见》、《河防一览》,《宸断大工录》(即《两河经略》)。《潘司空奏疏》包括了他巡抚广东时奏疏一卷,督抚江西时奏疏四卷,在兵部时奏疏一卷。潘季驯历任之处多有政绩,本集所载对明代典章制度及时政之弊都有比较详细的反映,足以与《明会典》及其它史志的记载相参考。有 《四库全书本》。
潘季驯
中国的牛津运动
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是一场发生于1833至1845年英国国教会中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由牛津大学的纽曼、弗洛德、凯布勒等人发起,故而得名。辜鸿铭在这里把以张之洞等为领导的“清流运动”称为“中国牛津运动”。这一运动反对现代自由主义,反对西方物质功利主义文明,主张更严格地按儒家的信条办事,辜鸿铭将之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牛津运动相比拟。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团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本书,按照他的序言所署的日期,初版刊行不不会早于1910年2月。我们仅找到1912年在上海刊行的第二版,封面社明文字依据向德国牧师提供的中文定本,并新增附录两篇。显然,这第二版,是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修改过的所谓定本,其中有些文字是他在民国成立那年添加的,与尉礼贤的德译本相一致。
辜鸿铭
太祖高皇帝圣训
全称《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大定业高皇帝圣训》。4卷。康熙二十五年(1686)敕纂。分类汇辑努尔哈赤治国安邦的各种言论,类下再按时间顺序排列。全书共92条,分为26类,包括敬天、圣孝、神武、智略、宽仁、论治道、训诸王、训诸臣、经国、任大臣、用人、求直言、兴文治、崇教化、勤修省、节俭、慎刑、恤下、辑人心、通下情、明法令、鉴古、赏功、昭信、诫逸乐、谨嗜好等。是研究努尔哈赤生平和思想的宝贵史料。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以其藏于内府,群臣无法得见,起不到训谕的作用,于是下令内府刻版印行,使其流传。至清朝末年,又出现了多种翻刻本。
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