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杜甫家族出于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后裔。家族自襄阳徙居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5]。杜甫对他显赫的先世有描述,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诗篇留下[6]。
杜甫自称为晋朝当阳侯杜预的“十三叶孙”(参见祭远祖当阳君文)。传世文献对杜预之后世系有分歧,《元和姓纂·卷六·杜》称他为杜预“少子”杜耽之后。《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四·杜》称他为杜预“幼子”杜尹之后。岑仲勉考证杜甫为杜耽之后,且为杜预十四世孙[7]。胡可先根据杜甫叔父杜并墓志所记载的先祖及相关,认为杜耽之说的杜甫世系,在杜乾光几世之前缺失一世,排列如下[8]:
十二世祖:杜预
十一世祖:杜耽
十世祖:杜顾
九世祖:杜逊(迁居襄阳)
八世祖:杜鲁
七世祖:杜乾光,齐司徒右长史。
六世祖:杜渐,梁边城太守。
五世祖:杜叔毗,北周硖州刺史。
高祖:杜鱼石,隋朝河内郡(怀州)司功、获嘉县令。
曾祖:杜依艺,唐朝雍州司法、洛州巩县令。
祖父:杜审言,洛州洛阳县丞、吉州司户参军、膳部员外郎。
杜甫的外祖父母均为李唐皇室之后,杜甫外祖父之母是唐高祖之外孙女。杜甫外祖母之父是唐太宗与韦贵妃之孙;杜甫外祖母之母是唐太宗与韦贵妃之外孙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